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對于特殊教育來說,聽障兒童的學前語言康復教育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通過聽障兒童的學前康復,讓其恢復到相應水平,能讓聽障兒童更好的學習和生活,從而得到更好的發展,為其將來更好的融入社會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
聽障兒童學前語言康復的重要性
就聽障兒童個體而言,若不及時干預,后期會讓聽障兒童出現一系列的問題,例如:學習、婚姻、就業。通過學前語言康復,可以讓聽障兒童具備一定的聽說能力,提升體整體素質,讓其能更好的接受各項教育,參與社會的各項活動,讓其更好的為國家、社會做出貢獻等;從家庭的角度上看,聽障兒童若沒有得到及時恰當的康復,那么不僅會給家庭帶來經濟沖擊,還會給家長造成嚴重的心理負擔。通過語言康復,能減輕家長和家庭的負擔,讓家長和聽障兒童過上正常的生活,讓聽障兒童的家庭更加和睦和幸福。
從社會的角度上看,通過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能讓社會更和諧、公平,更加符合社會主義價值觀。
二當前聽障兒童學前語言康復情況
從一份關于聽障兒童現狀的調查報告中可以看出,聽障兒童學前語言康復情況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當前我國的聽障兒童在所有特殊兒童中占據很大的比例,他們對聲音的感知都需要借助助聽器、電子耳蝸等助聽設備,但是這些助聽設備質量的差異比較大,并且有一些聽障兒童沒有得到聽力補償,這就對他們聽覺訓練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其二,絕大多數的聽障兒童在表達和發音上都存在問題,并且在一些特殊教育學?;蚩祻蜋C構沒有合理的發音訓練方式;
其三,教師的康復方式過于死板,使得聽障兒童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厭學情況;
其四,康復教師缺乏相應的實踐經驗與專業技能;其五,聽障兒童的家長對患有聽障問題的子女語言康復不重視,這就讓聽障兒童錯過了最佳的語言康復時期。
三聽障兒童學前語言康復的策略
從對聽障兒童的實際康復例子可以看出,要想聽障兒童的語言能得到較好的康復,應越早越好。那么除了時間的把控,還應從哪些方面對其進行訓練能讓語言得到較好的康復呢?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開展:
①:系統訓練聽障兒童的聽力
對于聽障兒童而言,語言學習最大的障礙就是沒有相應的聽力。由于他們長時間缺乏聲音的刺激,使得他們對聲音的反應靈敏度降低,無法分辨聲音。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為聽障兒童提供助聽設備的檢查與驗配指導,在一定程度上讓他們重新拾起聽覺功能,讓他們更好的認識生活中的聲音。即便是其中聽力缺失非常大的兒童,通過幫助申請植入電子耳蝸手術,從而得到聽力補償,還是能為其提供接觸聲音、聽到聲音的機會,只有做到對各種聲音的認知,才能為其語言康復打下堅實的基礎。
②:科學訓練聽障兒童的發音
盡管有些聽障兒童能夠開口說話,但是這些開口說話的聽障兒童的發音都是不準確的。所以在對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時,應一步一步進行,從初學階段開始,發現一個發音問題就糾正一個發音問題。在進行拼音學習時,可以改變常規的拼音學習順序,使拼音的學習更符合聽障兒童的特殊性。此外,在進行聽障兒童發音訓練時,教師應具備一定的耐心,從而讓聽障兒童形成標準的發音。最后,由于每一個聽障兒童的情況都不一樣,比如他們的嘴唇和舌頭的協調度,聽力損失程度等,所以,教師應更具實際情況分析這些具體的問題,從而靈活地為聽障兒童制定符合他們的個別化康復訓練方案,從生理上提高口舌的協調性,從根源上解決發音不準確的問題。
③:將區角游戲運用到聽障兒童語言康復中來
當前聽障兒童在與外人接觸時,非常容易產生自卑的情緒。若沒有恰當的教學方式,那么會讓其心理出現厭學情緒。故而,除了專業的心理疏導,還應改變教學方式,讓聽障兒童在有趣、生動的環境中進行學習,通過區角游戲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激發聽障兒童的學習興趣,還能讓其積極克服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
④:利用兒歌、童謠等方式訓練聽障兒童的語言
兒歌、童謠的設計韻律感強、重復性強、趣味性強。朗朗上口的韻律,能夠培養兒童的語感。簡短精煉的句子,讓聽障兒童更容易掌握所學內容,更適合聽障兒童進行語言康復訓練。
⑤: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對聽障兒童教師而言,他們比普通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更重。所以可以從三個方面對其進行提升:其一,提升教師對漢語言的掌握程度;其二,強化教師在教育理論、教育心理學以及康復技能結合的能力;其三,更加注重培養教師的責任心、耐心和愛心。
⑥:轉變家長思想觀念,注重家庭康復訓練
不僅要對聽障兒童進行心理輔導,還應對相應的家長進行心理輔導,讓其清楚語言康復對聽障兒童以及其家庭的重要性,越早對聽障兒童進行康復訓練,他們康復的幾率也越大,所以家長正視聽障兒童問題的同時,更要注重家庭康復訓練,從而讓聽障兒童能與人正常的交流。
四結語
總而言之,聽障兒童的語言康復是一個系統而長期的過程,不可能做到立竿見影,它不僅需要有良好的康復環境,還需要社會及其家庭給予他們更多的學習條件,讓從而增大聽障兒童的康復幾率,讓聽障兒童能更好融入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