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廣州市開發區第二幼兒園的課室里,飄來細小的朗讀聲。上中班的西西站在臺上搖頭晃腦地念著,手中還拿著剛發的小蛋糕。
溫馨的場面實際上是一場“緩兵之計”。西西患有孤獨癥,每天中午,他都拒絕午休,在教室里背《三字經》。班主任紀林婷沒有辦法,只好向特教老師林洲健求助?!澳蔷蛯iT給西西開一場展示才藝的表演好了?!绷种藿≌f。?
資源教室里,林洲健給西西上干預課程
紀林婷很慶幸有林洲健。以往,像林洲健這樣的特教老師,大多要靠孤獨癥孩子的家長,從其他機構專門請到學校陪讀,他們如影隨形服務,但又不屬于學校,被稱為“影子老師”。
如今,廣州不少普通學校開展融合教育試點,聘請專職特教老師,“影子老師”們開始去掉“影子”。
在第15個世界孤獨癥關注日來臨之際,南方日報記者走訪了這些試點校園。隨著專職特教老師的出現,孤獨癥學生接受教育的順暢度有了提升,不過,距離這些孩子走出孤獨星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
特教老師隨時“在線”
老師,昕昕又吐口水!我告訴他別這樣,他就又把地上擦干凈了?!睆V州市黃埔區玉泉學校里,班長急匆匆把這件“大事”告訴班主任殷惠梅。
“你怎么這么棒!”面對班長眼睛里滿溢的“夸夸我吧”,殷惠梅沒有讓他失望。老師的夸獎,也讓班長對于這位特殊同學的“不耐煩”少了一些。
對老師們來說,愛吐口水的昕昕是班上的“硬茬”。
“但他不是有意的,他生病了,是孤獨癥?!币蠡菝犯嬖V記者。
這是殷惠梅第一次面對特殊學生。2020年,她離開任職的初中,來到玉泉學校。開學前,校長告訴她,班上有一個孤獨癥小孩彤彤,家長提前辦理了“隨班就讀”,希望孩子能在普通環境中接受教育,為未來融入社會“打基礎”。?
玉泉學校特教老師在資源教室內給孤獨癥學生彤彤上課。
殷惠梅有些焦慮,提前做了功課。書上說最好第一面就要取得孩子的信任,于是那個暑假,她早早準備好了第一次跟彤彤見面的開場白。
沒想到,班上不只一個“星星的孩子”。
當時,用廣州市黃埔區教育局撥下的融合教育經費,玉泉學校聘請了廣州市揚愛特殊孩子家長俱樂部的特教團隊每周進校工作。正式開學前,特教老師給班主任們布置了任務:留意班上有沒有比較不同的、可能是特殊兒童的學生。?
玉泉學校里,孤獨癥學生彤彤和大家一起做操
昕昕的孤獨癥就是這時候確診的。殷惠梅將他的課堂表現報給特教團隊。老師進班觀察后,立刻建議家長帶他去醫院。于是,殷惠梅班上有了兩個孤獨癥學生。每個科目正式開課前,殷惠梅都會拉著任課老師,悄悄在窗邊告訴他們,記得留意昕昕和彤彤。
去年,畢業于特殊教育專業的張鍵儀成為學校聘請的第一名正式特教老師。只要班主任有問題,張鍵儀隨時“在線”。每周,彤彤和昕昕還會分別被叫去資源教室上課,課程內容包括學業補償、生活適應、團體社交、注意力訓練等。?
孤獨癥學生彤彤在資源教室內上課
“明顯可以看到他們倆的進步?!币蠡菝酚X得開心,她和他們一起在成長著。
制定個別化教育計劃
同師生一起成長的,還有融合教育制度。
10年前,一所小學的19名家長曾聯名寫信,要求在該校就讀的一名孤獨癥學生轉學。迫于家長壓力,學校最終妥協。這也是當時學校比較普遍的態度。
2017年,教育部、中國殘聯印發了《關于做好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要求按照“全覆蓋、零拒絕”要求,做好適齡殘疾兒童少年的入學安置工作;今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出臺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其中明確提到,到2025年,各類殘疾兒童少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
在廣東,擁有專職特教老師的學校越來越多?!耙虿氖┙?,這個詞在這些孩子身上得到了生動的體現?!睆堟I儀說,全校十余個孤獨癥孩子,都有專屬的個別化教育計劃。每個計劃背后,校長、班主任、任課老師以及特教團隊,都進行了多次討論和修改。融合教育不僅促進了特殊兒童的社會化發展和社會功能的改善,也可以培養一般兒童善良、友愛等品質,幫助他們理解多元化世界。在張鍵儀看來,這是“雙贏”模式。
不過,并非所有孤獨癥兒童都適合入讀普通學校。
“有的孩子患有重度孤獨癥,認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非常弱,上課無法安坐、無法聽懂老師的話,這樣的孩子暫時無法接受融合教育?!睎|薈花園小學特教老師何碧熒說,癥狀較嚴重的孩子,先到特殊學校接受更高強度的支持和干預,或許是更科學的教育手段。?
來自廣州市特殊兒童發展促進會的特教老師劉鑫源在給特殊學生上課。
以黃埔區為例,區內共有兩所特殊教育學校:啟智學校和知明學校。這兩所學校將整個黃埔各階段的公立學校劃分為兩個片區,分別進行督導。入學前,兩所學校的特教中心會分別對片區內備案學生進行一對一診斷,確定其情況是否適合入讀普通學校。
入學后,特教中心也會定時到普通學校跟進。如果發現在班級內實在無法融入以及跟上學習進度,或者病情更加嚴重了,他們也會及時反饋給家長,建議將孩子送到特殊學校。
“融合”是最難的部分
特殊孩子家長交流時,最常提到的愿望,聽起來似乎簡單:“希望其他同學愿意跟他一起玩?!?/p>
然而,讓兩種孩子“融合”,是融合教育中最難的部分。
“教育”的部分反而相對容易。任課老師負責特殊學生可接受范圍內的學業教育,超出接受范圍的學業、個人發展部分,由特教老師在資源教室進行,家長有其他期待與需求,還能選擇“打配合”在機構上課。?
特教老師劉鑫源在給特殊學生上課。
“孤獨癥的癥狀,讓這些孩子難以融入普通班級?!焙伪虩烧f,孤獨癥會導致溝通障礙、社交動力低下以及社交能力不足。作為特教老師,何碧熒常接收到普通學生“他不理我,他不愿意跟我玩”的“投訴”。被“推開”幾次之后,普通學生也不愿主動接近孤獨癥孩子了。
此外,感知覺方面的高度敏感性,也會困擾孤獨癥兒童融入集體學習和生活。何碧熒舉例說,“比如有些特殊孩子對聲音特別敏感,當一些聲音出現時,他會很不舒服。由于難以控制情緒,可能會突然跟同學發生爭吵甚至動手?!?
林洲健在教室門口跟西西說話。
“在特教老師的課程干預下,他們的情況會好轉。但這樣的過程是漫長的?!币虼?,殷惠梅認為,更重要的是先營造融合的氛圍,引導普通學生接受他們。如果說“教育”的部分主要由特教老師完成,普通老師則需要將更多心思放在如何“融合”上。
殷惠梅會在班級開融合班會,普及生命的不同形態,也會在課堂中觀察普通學生。每次發現班上有些同學有了情緒,她就單獨找他們談話。慢慢地,普通學生口中也會蹦出孤獨癥同學的優點?!拔蚁M麄兡芟衿胀ê⒆娱g的相處。會吵架,會爭執,但也會包容,會欣賞?!?/p>
師資到位才能及時干預
去年開學時,殷惠梅在微信收到了幾條消息,“聽說班上有兩個孤獨癥同學,會有影響嗎?”“會不會影響課堂秩序?”“會分散老師的精力嗎?”殷惠梅意識到,普特學生一起上課,是融合,也是磨合。
她向家長們一一進行解釋?!昂髞硪矝]有再說過了??赡苁菃栠^自己的孩子,覺得影響不大,沒有什么矛盾?!?/p>
但殷惠梅理解家長們的擔憂。
一方面,對孤獨癥的誤解或恐懼仍廣泛存在。一些家長認為自家孩子和孤獨癥孩子共處比較“危險”;另一方面,家長們擔心特殊孩子的存在,會分走老師給自家孩子的關注,影響學習成績。?
林洲健也會和普通老師一起給大家上課
在中國精神殘疾人及親友協會孤獨癥工作委員會副主任樊越波看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更好地配備教學資源,增加資源老師的數量?!斑@不僅是普通孩子及家長的需求,受制于教學進度等方面,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也很難將過多注意力放到干預特殊孩子上?!?/p>
這一點老師們很有共鳴。在幼兒園,林洲健一個人負責5個特殊孩子。按照特教老師與特殊學生1:3比例的要求,必須再多一個學生,林洲健才能迎來“戰友”。
樊越波認為,孤獨癥孩子個體差異特別大,跟他們相處就像開“盲盒”,不同孩子之間、同一個孩子的不同階段都各有差異,必須投入足夠的師資力量,并根據孤獨癥孩子數量動態安排教師資源,才能實現有效的融合教育,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或許能更快走出“孤獨星球”。
【專家對話】
如何更好地發展融合教育?南方日報記者對話樊越波,解讀融合教育面臨的一系列問題。
足夠的師生比是關鍵
南方日報:孤獨癥兒童的核心癥狀尚無藥物可治愈,融合教育能為他們帶來什么?
樊越波:讓孩子入讀普通學校,幾乎是所有孤獨癥家庭的期盼。一般而言,孤獨癥兒童在普通集體中受教育,能更好地提高社交能力,更快融入主流社會。毋庸置疑,融合教育是必然趨勢,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必經之路。?
林洲健陪伴西西一起在幼兒園吃午飯。
南方日報:具體來說,融合教育目前主要面臨哪些問題?
樊越波:除了相關政策和發展經費之外,特教人才培養和師資合理配置尤其關鍵。與孤獨癥兒童數量相比,特教專業人才目前存在很大缺口。在普通學校,一名資源老師往往要負責多個孤獨癥孩子,還擔任其他教學任務,力不從心。
資源老師不是“救火隊”,他們要時常更新和調整對孤獨癥兒童的教育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實施干預。此外,對整個地區的特教師資進行摸底和統計也很重要,根據學校內孤獨癥孩子的數量來動態分配教師資源,也是加快融合的科學方式。
建議將特殊課程納入師范專業選修課
南方日報:當特教師資足夠、能夠全面開展融合教育時,是否沒必要開設特殊學校了?
樊越波:特殊學校具備更專業且豐富的資源,有其存在的價值和必要性,是對普通學校教育的補充。孤獨癥兒童需要多種形式的教育安置,特殊學校應該為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才能讓更多孤獨癥兒童獲得合適自己的教育。?
玉泉學校特教老師在資源教室內給孤獨癥學生彤彤上課
南方日報:孤獨癥兒童入讀普通學校,這對普通教師也提出了高要求,他們必須掌握孤獨癥相關知識,了解對待孤獨癥兒童的科學方法與教學技能。
樊越波:是的,融合教育是一種雙向奔赴,普通老師需要學習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才能勝任。依靠自覺學習很難形成常態。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很重要,例如把特殊教育課程作為師范專業的選修課、特殊教育技能列入教師晉升的加分項等。普通學校的融合教育能力必然提升,對孤獨癥兒童更加包容,這些來自“星星的孩子”才能更好地融入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