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動癥是注意缺陷與多動障礙 ,指發生于兒童時期,與同齡兒童相比,以明顯注意集中困難、注意持續時間短暫、活動過度或沖動為主要特征的一組綜合征。多動癥是在兒童中較為常見的一種障礙,其患病率一般報道為3%-5%,男女比例為4-9:1。
今年1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制定的《“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提出,2025年要讓適齡殘疾兒童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7%。
《“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中還指出要將融合教育全面推進,鼓勵普通幼兒園接收具有能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殘疾兒童就近入園隨班就讀,支持普通中等職業學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殘疾學生隨班就讀。推動特殊教育學校和普通學校結對幫扶共建、集團化融合辦學,創設融合教育環境,推動殘疾兒童和普通兒童融合。?
華東師范大學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長、博士生導師,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融合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鄧猛是我國第一批培養的特殊教育師資力量,后一直從事特殊教育研究。鄧猛認為,融合教育是當前殘疾人教育事業的大趨勢。也是殘疾人今后獲得工作,實現社會人際交往的基礎。但融合教育不等同于將過去特教學校的學生簡單推入到普通學校,而是要將特教學校的資源、特殊教育的個性化支持融合到普通學校中,從而實現殘疾人在受教育方面的權利平等。
以下是新京報記者和鄧猛的對話。
新京報:我國特殊教育經歷了怎樣的發展?
鄧猛:大家知道,最早針對殘疾人進行教育的機構就是特教學校,20世紀80年代我們全國大概有超過300所特教學校,主要是聾校、盲校、培智學校三類特殊學校。1985年山東的濱州醫學院設立了專門接收肢體殘疾學生的專業,后來長春大學、天津理工大學都陸續開始設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專業,后來擴展為特殊教育系或者學院,通過單考單招的形式接受殘疾青年接受高等教育,到目前為止我們一共有20余所大學設有這樣的院系。?
1987年,北京大學通過全國高考招收了21名殘疾大學生,這是一個突破,殘疾學生第一次可以和正常學生一樣參加高考并上大學了。
新京報:你從事殘疾人教育研究的這30多年,感受到的最大變化是什么?
鄧猛:首先是政策、法規上越來越成體系,殘疾人的教育、生活、勞動、福利保障等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有法可依。尤其是2010年以后,法律法規就更加明確了。從教育領域來看,2014年國務院頒布了《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2017年又頒布了《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就在今年又剛剛出臺了《“十四五”特殊教育發展提升行動計劃》,這些都為殘疾兒童接受公平優質的教育提供了法律支持保障。
上世紀90年代我們去和一個校長講要幫助殘疾孩子進入普通課堂,對方的第一反應是“那我們哪管得過來?”當時人們覺得,殘疾孩子就應該在家里待著。但現在不會有這樣的態度了,殘疾孩子享有平等受教育權,這已經是社會共識。另外一個變化就是能上學的殘疾孩子多了,不管是何種類型的殘疾,都能通過特殊學校、融合教育、或者是送教上門等不同的方式接受教育。而且除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外,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階段也都跟上了。還有一個大變化就是高質量的融合教育越來越得到推動。
新京報:什么時候開始有融合教育這種理念的?
鄧猛:實際上我們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有了融合教育這樣的做法,那時候叫做隨班就讀,就是讓殘疾孩子就近進入普校跟班讀書。到了2014年,隨著第一期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的頒布,融合教育才真正成為國家的政策目標與保障。
新京報:推動融合教育的意義是什么?
鄧猛:沒有一個家長不希望他們的殘疾孩子能和普通孩子一樣坐在同一個教室學習、玩耍,融入正常孩子群體。如果在受教育階段就有很好的社會融入,那么在他今后找工作、社交等等方面就容易得多。
殘疾人的融合教育不僅僅是殘疾人權利的實現,對整個社會有進步意義。如果我們的孩子從小就接觸過殘疾孩子,班上有一位這樣的同學,能幫他們了解認識這樣一個群體,理解社會的多元,學會接納和尊重差異,學會包容,踐行平等、友愛等美好的道德原則,樹立幫扶特殊群體得意識。?
推動融合教育不等同于削減特教學校
新京報:推動融合教育,普通學校需要有哪些準備?
鄧猛:首先在硬件上,學校需要有資源教室來滿足特殊學生的需要。例如,視障學生需要讀的盲文書籍,聽障學生要有文字轉換設備等等。此外還應該有資源教師,他要懂得如何與殘疾學生相處,如何輔助這些學生接受教育。
新京報:融合教育的推動是否意味著特殊教育學校在縮減?
鄧猛:恰恰相反,我上面講過,上世紀80年代全國的特教中小學校300多所,而現在是2200多所?!丁笆奈濉碧厥饨逃l展提升行動計劃》強調了加強特殊教育學校建設,鼓勵2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旗)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2020年已實現30萬人口以上的縣(市、區、旗)辦好一所達到標準的特殊教育學校。這意味著特教學校的數量還會繼續增加。
新京報:為什么特教學校也在增加?是否與融合教育理念沖突?
鄧猛:不能把融合教育狹隘地理解為將所有殘疾孩子推進普通學校?!耙坏肚小笔降臑榱巳诤隙鴮⑻亟虒W校取消,反而會讓很多殘疾程度深的孩子受教育權利落空。
而且,特殊學校的存在不僅僅是為讓殘疾孩子入學,它們還承擔了為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的任務。特殊學校專業力量集中,專業人才、專業資源相對豐富,能更好地為本地區普通學校做指導、咨詢、教師培訓等工作,為融合教育提供專業支持。
給師范生增設融合教育通識性課程
新京報:目前來看,推動高質量的融合教育還有哪些困難?
鄧猛:首先,阻礙來自觀念,對殘疾人的歧視和污名化無處不在。不僅僅是殘疾孩子和學??赡軙l生沖突,殘疾孩子和班上的普通孩子也會有矛盾。自閉癥、多動癥孩子出現在一個班級里時,普通孩子家長覺得他們孩子受教育的環境受到干擾,甚至出現過聯名“驅趕”殘疾孩子的現象。
另外,精英主義的教育體制,也不利于殘疾孩子在普通學校受到平等教育??傮w來說,多數殘障孩子在學習上有劣勢,光靠成績很難競爭過普通孩子,但他們又可能在其他方面出色或者有天賦。我們目前的教育恰恰缺乏這種教育內容的多元化,以成績為考核標準,殘疾孩子很難優異到脫穎而出。?
新京報:社會支持方面還有哪些需要改善的?
鄧猛:最直接的就是學校的無障礙設施的設計不夠。另外一個就是專業師資量不足。目前我們全國有100多所開設特殊教育師范專業的??坪捅究圃盒?。如果只辦特殊學校的話,那么這100多所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是能夠基本滿足需要的,但隨著融合教育的推動,就顯得力不從心了。
新京報:如何改善師資力量不足的問題?
鄧猛:除了讓特殊教育專業的畢業生進入普通學校從事融合教育工作外,我認為還得有兩個途徑來提升普通教師的特殊教育能力。
一個是給普通師范生增加融合教育課程,這是目前國際上一個很普遍的做法。但我們國家還幾乎沒有大學這么做。通俗地說,就是讓師范生都學習基本的特教或者融合教育知識。以后當他們成為教師的時候,班上有了殘疾孩子,最起碼做到不慌亂、不抗拒,知道自己如何尋求資源去進一步提升。目前我們正在努力推動落實這件事,打算給師范生研發融合教育通識性課程,先從國內選定10所院校作為試點,然后逐步推廣。
另外一個方法是把融合教育知識納入普通教師職業培訓或教研活動中,班上有殘疾孩子可能是他們在接下來的教學中越來越容易遇到的事。教師的態度影響著一個班級的氛圍,甚至會影響一個殘疾孩子的命運。
總體來說,融合教育在我們國家處在一個初始且正在加速的狀態,未來還有很多工作要做